雨燕直播,NBA直播,世界杯直播,足球直播,台球直播,体育直播,世界杯,欧洲杯,苏超直播,村BA直播,苏超联赛,村超,村超直播在新书《种下一粒光》中,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唐荣欣从一名生殖医生的视角对“生育”话题进行了讨论。通过书写具有代表性(很多时候也颇具戏剧性)的助孕案例,唐荣欣不仅对辅助生殖技术做了全面系统的普及,也向寻求助孕治疗的“柔弱又坚韧”女性患者们表达了深切的理解之共情。在唐荣欣看来,生物时钟对女性的不公平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对自身生育能力的了解,能够让女性在做出是否生育、何时生育的选择时更有余地。澎湃新闻·思想市场栏目近期对她进行了专访,谈到了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及其限度、试管婴儿技术的迷思、生殖医生眼中的两性关系、现代生活方式对生育能力的影响以及近年来逐渐浮出历史水面的女性身体等话题。以下为访谈全文。
唐荣欣:我刚开始参加工作是妇产科医生,辅助生殖技术逐步在中国大陆各个省份开展起来是在2000年之后了,那时候试管婴儿还是个很新鲜的话题,包括我们妇产科医师在内,对辅助生殖技术同样充满了好奇,感觉这是个又神秘又“高大上”的专业,因为我身体原因(常年失眠),加之我2005年有个非常好的机会跟随生殖医学专家乔杰院士读研究生,之后就慢慢转到了生殖科。我们这一代生殖科女科医生基本上都是从妇产科转过来的,男科医生则大多是从泌尿外科转过来的。妇科的经验在生殖科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治疗过程当中很多病人会并发各种与宫颈、、子宫及子宫内膜、卵巢有关的问题,生殖科和妇产科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去年6月辅助生殖类项目刚刚纳入医保的时候,的确有一个点火效应,病人一下子多了很多。但是今年尤其是最近两个月,病人数量明显下降了。除了整体生育欲望的下降,也有一些和医保政策相关的因素:辅助生殖纳入医保之后,地方上的医院会想办法把病人留在本地;辅助生殖治疗的一些项目纳入医保之后,其他自费项目的费用是有上涨的,例如冷冻胚胎的费用等等;另外上海医保规定在一个医院只能做三个周期的治疗,对于一些高龄的老大难的病人可能是不够的。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例试管婴儿是在1978年诞生的,中国内地第一例试管婴儿是1988年,在我刚入行的时候,试管婴儿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很遥远的。近20年来,辅助生殖医疗的发展是很可观的,无论是医生的观念,还是技术、仪器、药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去10余年来,拮抗剂方案逐渐代替长方案,成为了各生殖医学中心的主导促排卵方案,其优点是促排卵时间更短,用药更经济,且用药机制不涉及对患者神经中枢的抑制,能很好地规避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的风险。过去冷冻技术不够好的时候,医生会更多地做鲜胚移植,这会导致大量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北医三院一整层全是躺着放腹水的病人,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现在随着胚胎冷冻技术的进步,胚胎解冻的复苏率已经达到98%-99%,医生不再需要冒着卵巢过度刺激的风险进行鲜胚移植,现在严重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已经变得很少见了。
技术的发展确实能够带来一些福利,但现在的医疗技术远没有达到完全了解和掌控生殖过程的程度。简单来讲,为什么有的病人取了那么多卵子,配出来的胚胎质量却很差,有的胚胎为什么分裂到一定程度就不分裂了,最高明的胚胎专家也无法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就像我家里有个小花园,春天我会把种子种到黑暗的泥土里,但最后哪一颗种子会发芽是无法知晓的。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到达山顶,但科学就是这样的,100年后的人回望现在,肯定跟我们回望100年前的医疗时一样,觉得很落后。我觉得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要对技术有所反思,完美的技术是不存在的。
唐荣欣:国家鼓励生育这个大的背景我是知道的,但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并没有很宏大的目标。我之前看过协和医院郎景和、张羽等妇产科医生写的科普书籍,从中受到启发,觉得我也可以把工作当中的事情写下来。最初促使我动笔的,就是书里写的2021年底从新疆前来就医的患者艾米丽的故事,因为地理距离和特殊时期,一次原本简单的助孕变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所幸结局皆大欢喜。写完之后就放在一边,后来和一个做编辑的患者聊起来,就请她帮我看看,她说我写得挺好的,就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决定要写成一本书之后,我觉得还是要选择一些案例,可以囊括辅助生殖治疗当中可能遇到的各类情况,其中很多都是工作当中病人再三问到的问题。现在各种社交媒体上都有大量的知识,但非常碎片化,我希望能够系统地写出来。
很多人对取卵环节特别恐惧,很多病人说我怕疼,宁可去开刀,其实开刀比取卵要疼多了。取卵针确实很长,因为医生需要用这根针穿过患者的壁,到达位于卵巢里的目标卵泡跟前,在一定的负压下抽吸卵泡。但壁本身是很薄的,疼痛与否更多是跟针的粗细、穿刺的位置以及医生的技巧有关。对于熟练的医生来说,这个过程只需要几分钟,我的病人一般都反应说不怎么疼。而且现在医生的处理是比较人性化的,如果病人怕疼是可以全麻取卵的,甚至有一些特别敏感的病人连冲洗都耐受不了,也是可以麻醉之后再进行处理的。
还有很多人想通过试管来生双胞胎,事实上试管婴儿的双胎妊娠率也的确高达30%,远高于自然受孕情况下1%的双胎妊娠率。这是因为做试管婴儿的时候,为了追求成功率、降低医疗成本,一次移植两枚胚胎的情况很多见,并且试管婴儿单卵双胎的发生率也高达自然怀孕时的20倍。但与此相关的悲剧我听过也见过,比如去年我有一个外地的病人,子宫内膜特别薄,反复移植不成,还流产过,她本身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胚胎也很多,就要求放两个囊胚,我告诉她这样双胎的风险会非常高,但她还是要求先保证怀上,然后就怀上了双胎,而且其中有一个裂变了,变成了三胎。我们强烈建议她减胎,但是患者觉得好不容易怀上了,并且早期妊娠觉得三胎没啥反应,拒绝减胎,结果由于没有及时进行减胎手术,她在怀孕四个月时发生子痫,三个胎儿都没有保住。当然这样的例子比较极端,但是怀双胎不足月早产,胎儿没保住或者早产儿花费很多钱在新生儿急救上的例子却是不少见的。所以,作为生殖科医生和曾经的妇产科医生,我不提倡大家刻意通过助孕的方式怀上双胎,双(多)胎妊娠会显著增大孕期和分娩出现异常的风险,上海为了避免多胎妊娠,现在的规定第一次移植只能放一个胚胎,如果不成功之后才能放两个,这样的强制措施后双胎妊娠率的确下来一些。
唐荣欣:我见过很理想的夫妻关系,有的丈夫对妻子非常呵护,很怕妻子遭罪,有些丈夫每一次复诊都会一起来,背着包,还会有一些自然流露情感的肢体动作。更多的时候是妻子一个人来,丈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不了,但回去商量之后双方很快能达成一致;还有极个别的情况是妻子完全不带脑子,全程是丈夫在操心;也有一些丈夫不愿意配合,觉得生育这个事情应该在家里解决,做试管的话自己的参与度不够,从心底里不认可;有一些丈夫明明妻子的状态已经很差了,还在盲目自信,觉得还可以再试试……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之下,无论男女在生育上有缺陷,都会对自信心造成打击。而一些男性对生育能力尤其在意,一旦丧失这种能力就会觉得自己的男性魅力受到了损害。书里写到这样一对夫妻,妻子患有输卵管梗阻,婚后8年未孕,所以来上海寻求试管婴儿助孕。在做术前检查时,我意外发现丈夫患有无精症,那个丈夫听到这个结果的时候都傻眼了。而我对于8年时间里丈夫从来没有检查过这件事也很震惊。后来经过男科医生的评估,这位丈夫患的是梗阻性无精症,后来通过睾丸穿刺术顺利地取到了。如果丈夫早点做检查早点治疗,不至于平白耽误了8年时间。和女性的很多侵入性检查相比,男性的检查不仅是无创的,而且简单方便、经济实惠。
面对不孕不育,夫妻双方一定要共同接受评估。接受不孕不育治疗的病人,来自社会、家庭和周遭的压力本身是很大的,两个人一起承担肯定比一个人承担要好很多,如果两个人可以共同战斗,将来孩子出生了也会更加珍爱。不过,共同面对不一定是说丈夫每次都要陪着妻子来看诊,因为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非常远的一张机票就要很多钱的,或者上班没办法请假的,等等。之前有规定试管过程中的一些节点是夫妻必须一起来签字的,但时代在发展,如果大老远地让人家跑过来就为了签一个字,也不是很人性化,现在买房都可以远程电子签约,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我始终觉得,我们的工作是和人打交道的,还是需要有一点温度,在不违反大原则、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可以有一点点变通。
唐荣欣:我们现在会做一些针对癌症患者以及其他有医学指征的特殊患者的生育力保存,但普通女性出于个人意愿想要冻卵,这方面还没有放开。现在很多职场女性的确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如果不去做一个生育力的储备,可能今生都会留下遗憾,这种现实的需要我觉得是不能完全回避的。从技术上讲,冷冻卵子的解冻率要比冷冻胚胎低一些,但基本上也能够达到80%-90%。但技术都是有两面性的,如果放开,就需要做好监管,避免不规范的操作和对技术的滥用。
对于辅助生殖剩下的胚胎去向问题是有一些讨论的。我们会让病人签一份知情同意书,可以勾选捐给医院做实验,但大部分病人会选择销毁或者一直存着。销毁胚胎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过程,我们医院规定双方要带着身份证和结婚证同时到场当面销毁,也有生殖中心会在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之后集中销毁;如果选择保存,那么就会产生冷冻的费用,也会给胚胎实验室带来巨大的压力,上海现在的规定是5年之内要销毁。但外地有一些地方可以长期保存,全面开放二胎的那年就有很多病人回到医院找十几年前冷冻的胚胎进行移植,对于这些人来说有年轻时储备的胚胎无疑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唐荣欣:我觉得两方面都有。其实我的成长也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我年轻的时候老被病人投诉说我脸臭,以前领导都因为这个找过我,当时觉得自己很委屈,明明我是好心为啥被人误解,不过我是一个喜欢反思自己的人,我也是一个妈妈,我后来发觉自己之前确实是有问题的,虽然出发点是为了病人好,但我可能讲话太急,会一股脑给病人很多信息,对方接受不了。我觉得是到了40多岁之后,在很多方面我变得更能共情她们了。在看诊的过程中,我会观察她们,如果病人哭了,或者在例假当中做检查,或者摁完指印,我都会给她们递纸。做医生久了,现在包括我的助理,都很能察言观色,很快就能看出来这个病人可能因为哪句话不高兴了,马上就会给予言语上的安慰。
作为医生,我们知道病人接受治疗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但她们真正经历的远远不是这些表面的苍白的东西。就像书里的第一个案例李立,她来我的门诊的时候已经44岁了,十多年前顺产诞下过一个健康的女孩,因为实在是太喜欢孩子了,之后就一直想再要一个孩子,但备孕了十年都没能如愿,中间经历了5次失败的试管婴儿助孕。她在我这里一举助孕成功,简直是一个奇迹,我都激动地要哭了,但她一直都紧绷着,一点都没有表露出开心,因为她有过流产史,害怕会悲剧重演。复旦大学做医学人类学的朱剑峰老师的团队给我的两个病人做过访谈,我听了录音,真的非常震撼,在这之前从医生的角度,我对她们的共情是远远不够的。
但另一方面,我还是会很小心地维持和病人之间的边界感,即便是女性病人,也尽量不要肢体接触。作为医生,我希望呈现的是一个职业状态,让病人感觉这个医生是踏实可靠的。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病人挂了号,我就会履行合约为病人提供服务,如果医生和病人之间没有边界或者变成了朋友关系,会掺杂额外的压力,甚至影响医生的判断。有的病人助孕成功了过来想要抱一下,这当然是可以的,她们怀孕了我也很高兴,尤其是老大难的有挑战性的病人,能够帮她们成功助孕是很有成就感的。
接受助孕治疗有很大一部分压力是来自社会的,但社会观念当下已经在发生变化。我刚刚入行的时候,媒体上几乎没有辅助生殖相关的话题,因为那时候一方面做试管婴儿动辄两三万的费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很高昂的,另一方面社会也会刻意回避对不孕不育相关话题的讨论。现在两三万元的费用相对变得可以承受,社交媒体上也到处都能看到试管婴儿相关的话题。除了时代的变化,观念还和地域、病人自身认知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相关。至少从我的感觉来讲,现在的人已经比较能够以平常心来看待这项技术了,当然观念的改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
唐荣欣:现代生活方式和环境恶化的对生育能力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从1980年至今,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正常男性浓度的参考下限已下调近25%,高温、久坐、烟酒、压力都会影响质量。而像子宫内膜异位症就是一个现代女性在职场高压下容易得的病,而熬夜、不健康的饮食、工作环境的压力等等都可能影响到卵巢功能。在白瘦幼审美的影响下,很多女性因为过度防晒普遍缺乏维生素D,而现在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不仅跟钙的吸收有关,跟生殖也有关系。甲状腺和肠道的健康也和生殖相关。环境方面,我们平常接触到的水、空气、一部分日用品、食物、带香精的护肤品和香水等都可能含有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铅和汞等影响生殖能力的环境毒素。肥胖的病人也很多,而肥胖不管男女都会对生育以及子代的健康产生影响。
唐荣欣:很多疾病公众的认识的确是不足的。我很早的时候跟导师做的课题就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对这方面的了解比较多,就用多囊来举例说明。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也开过专门的多囊门诊,来看诊的病人要么是月经很久不来,要么是突然血崩了,想来看看能不能治好。而多囊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平均每100个女性当中就有6-7人罹患此病,病因至今不明,一经罹患会终身携带,需要长期进行疾病管理,并且在青春期、育龄期和围绝经期有不同的管理侧重点。很多病人没有生育的需求,觉得例假半年不来也无所谓,但这会导致很高的内膜癌风险,每年至少需要有8-10次月经。还有一些家长听说孩子得了多囊,又治不好,会过度紧张,觉得这是绝症,或者担心孩子将来无法生育,其实做好日常的维护,患者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育龄期通过门诊促排卵指导同房受孕的成功率也很高。所以,青春期性教育里也有必要对月经和相关的内分泌疾病做一些普及。
我现在正在经历更年期,所以更年期也是我关心的一个话题。我觉得更年期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生重启的机会。更年期会带来激素的变化,雌激素、泌乳素的消减会让女性对异性的关注、为孩子为家庭付出的自我感动随之消退,我现在可能会更关注自己,虽然记忆力有所下降,但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比之前更强了。因为我自己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也会在可控范围内使用一些激素来调节更年期的身体状态。国内现在也有更年期管理的门诊,但整体上还比较粗糙,或者就是特别高端的私人定制服务。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展方向。